中国脑卒中大会2019暨第九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大会期间,医脉通有幸就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预适应相关问题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的吉训明教授。

医脉通:吉教授您好,近些年多项研究发现,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缺血性卒中具有保护作用。那么请您介绍一下RI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优越性有哪些?
吉训明教授:缺血预适应最大优势在于其为非药物手段,也非手术手段,而是通过对机体进行间断、反复、安全、有效地缺血预处理,激发机体产生保护物质,并随着血流到达全身,从而实现对器官的保护作用。
首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有很多中老年人都患有长期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很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血管狭窄。而由血管狭窄引起急性梗塞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与一般的急性心梗和脑梗是不同的。前者可以通过长期规律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让机体产生侧支循环,从而在心梗或脑梗发生时,不需要再使用支架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其次,缺血预适应技术简单便捷,可以在患者发作急性期,也就是在患者还未到达医院之前,在家中或者救护车上,通过该技术来保护患者的心脑组织,为医生的急救提供机会和条件。
最后,缺血预适应技术激发机体所产生的物质,能够对血管和神经产生保护作用,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并进一步促进神经网络环路的形成。因此,该技术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能够在药物治疗和功能治疗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总体来说,缺血预适应技术是一种经济、简便且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必要进行推广。而且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对于实现“百万减残工程”的目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团队最新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坚持两周以上的缺血预适应训练,有助于临界性高血压或药物不能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缺血预适应技术是不同于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新方法,不会产生药物治疗所带来的肝肾功能损害,更适应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医脉通:由于RIPC特有的优势,近几年已成为心脑缺血性疾病,尤其是卒中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请您谈一谈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预适应的研究,有哪些重大的进展?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吉训明教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在心血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发现缺血性预适应技术在围手术期间的应用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技术在预防心衰方面的研究也正在开展。
当然,除了心血管方面的进展,在脑血管方面的研究,包括大血管狭窄梗塞及小血管这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面临一定的出血风险;而缺血预适应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围手术期间的应用,能够减少因手术而产生的出血等风险。
最新研究也发现,缺血预适应技术能够改善肾脏血流,可以用于肾衰竭等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展。另外,国内外正在开展多项相关研究,其中包括该技术针对糖尿病足小血管闭塞的治疗,该技术对肺纤维化导致的脑缺氧的改善等。
我们最近在开展缺血预适应技术对卒中后患者出现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及情绪障碍等治疗的系列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发现该技术的有效作用,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医脉通:那我国临床推广缺血预适应技术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
吉训明教授:缺血预适应技术看起来简单便捷,但其机制其实很复杂,而且该技术的治疗理念与疾病本身的进展过程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地方。
另外,缺血预适应作为一种新技术,让医务人员能够理解并接受是一件很重要且关键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应用于临床,并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目前来看,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是当务之急,只有医务人员了解该技术的机制和作用,缺血预适应技术在未来才有可能在我国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但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市场充斥着各种无效的甚至不良的保健药品和保健设备等产品,使得大众对于非药物和非手术治疗存在一种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通过医务人员的培训来进行改善。
文章转载自医脉通,原文链接:https://news.medlive.cn/neuro/info-progress/show-157871_100.html